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7章 被当挡箭牌的知青(8)  (第1/2页)
    第177章被当挡箭牌的知青8    10月份的天气,已经有点凉了。尤其是清晨,太阳尚未升起,走在路上,有点打哆嗦。    地面凹凸不平,一看就是几天前下过雨。地面虽然干了,但是深深的车辙印还在。等到下次下雨的时候,这个留下车辙印的地方就会积攒更多的雨水,然后恶性循环,成为一个水坑。    树叶已经开始变色,黄的绿的夹杂在一起,诉说着秋天的到来。    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双人合抱的大槐树,每个人都走上前去摸了摸。    村子里比较安静,大部分人都下地干活去了,留在家里的老弱病小们,也大都没出门,小的可能还没起床,老的可能在打扫院子,个别人挑着水走在路上,就成了她们问路的对象。    这会儿,连炊烟都还没有。    方小雨:“老乡们也不做早饭吗?”    秦峰:“这儿的人,吃饭的时间可能和咱们原来不一样。中午的时候问问老知青就知道了。”    到底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六个人聊天的声音不大,透着点小心翼翼的感觉。也是因为村子比较安静,怕声音太大会显得很突兀。    她们边走边问,摸到了木匠爷爷家。    村里的木匠姓杨,是祖传的手艺。本来已经传给下一代了,但是木匠大爷正当壮年,得下地挣工分,木匠爷爷就只能重出江湖了。    苗书莘跟他定了一个长条柜子和一个木盆,明面上总得有个洗脚盆吧。    还需要一个脸盆架子,双层的,上面放洗脸盆,下面放洗脚盆,最上面的靠背还可以搭毛巾,非常实用。    其他知青也都定了差不多的东西,就是样式稍有差别。    因为订的东西多,木匠爷爷表示可以送货上门。    “等做好了,用地排车一次给你们运过去吧,不用过来取了。”    地排车。车轮和车身是可以分离的。不用的时候可以把木制车身拿下来立在墙上。    南平生产队不是很大,大家慢慢溜达着转了一遍,也才花了不到一个小时。    她们知道了大队部在哪儿,知道了村里的小学在哪儿,也知道了村里的“牛棚”在哪儿。    这个牛棚里只有一个下放人员,长年累月的一个人待着,连个说话儿的人都没有。她们看过去的时候,老爷子正在清理牛圈,把牛粪铲进一个粪箕子里,背到外面晾晒。    粪箕子    再从外面铲土进去,把牛圈的地面重新垫好。    老爷子佝偻着腰,整个人透着一股子暮气。    大概是感觉到了知青们的视线,他还往这边看了一眼。    他们还看了村里的水井,看了大家用来推磨的碾子。    这时候的牲口都是生产队的,个人基本上无权使用。推碾子全靠人力。    唉!生活不易啊。吃水得用扁担挑。吃粮得自己推着沉重的碾子磨。    走着走着,前面一个岔道上拐出来一个姑娘,穿着碎花上衣和绿色裤子,看起来还挺亮眼。    她手里拎着一个柳条筐,里面装了几个酒瓶子。应该是去田里给家人送水。    这时候的人,喝完酒以后,酒瓶子是舍不得扔的,用水涮一涮,就用来当喝水的瓶子使了。刚开始用的时候,还有一股酒味儿,时间长了才会彻底消失。    苗书莘一看,这不就是王秀华同志吗?    这时候,路边一户人家的门开了,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大姐走了出来,笑着问道:“哟,秀华,这是去给你爸妈送水啊,还是去给陈知青送水啊?”    王秀华同志满面娇羞,跺了跺脚,说道:“哎呀,嫂子,你胡说什么呀。”    等到王秀华走出去一段路,这位孕妇大姐也变了个脸:“呸!没脸没皮的东西。整天追在男人屁股后面跑,不要脸。”    王秀华对陈知言可谓是一见倾心,打从陈知言来了没多久,就一直受到她的sao扰。    一行六人面面相觑,完全没想到还能听到关于知青院的消息。    他们往另一条岔道上一拐,避开了这两个人。到时候万一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