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记忆年代 (第2/2页)
赞成,是年纪一到就想离开bAng球了?还是当电视机的画面由黑白转为彩sE之後,他那「北华兴,南美和」的时代的野球记忆埋葬在黑白的记忆中了?或者是因为当回忆填满青春岁月後就不需要再补充,所以他再也不看bAng球了?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父亲再也不关心bAng球。在我开始看球後,台湾bAng球的大环境恶化的很严重,球场上乌云一层一层的密布,球场上任何一个失误或一记失投都可能是为了球场外面组头的赌盘,或者是黑道寄来的信封里装了恐吓意味浓厚的子弹,bAng球的一切不再真实。想起这个年代,想起球员们一个接着一个被检调单位带走,身上象徵尊严的球衣换成了囚衣,好多职bAng球迷唏嘘不已,我也是。但父亲完全不关心。 那由金钱写成的黑sE告白让九九年亚锦赛时看起来更加悲壮,汉城的天空充满肃杀之气,可是父亲不解,蔡仲南大战松坂大辅有b许金木大战麦克林登来得JiNg彩吗?冯胜贤关键失误後有哭得像七虎队的侯德正那麽地凄惨吗?电视上的画面已经由黑白转成彩sE,可是郭源治站在投手丘上对着南韩的打者看起来为什麽那麽地廉颇老矣?七虎之一的林华韦却已经是场边的总教练。父亲不解,他用黑白的回忆对照着现在这段彩sE的画面,他没有兴趣,他和我看起来像是各来自不同世界的人。他还停留在红叶和台中金龙,还停留在嘉义七虎和台南巨人,还停留在「北华兴,南美和」,还停留在断裂的黑白记忆里。 也许是吧,华兴和美和连两年都打不进八强,华兴甚至已经要自动解散球队。篮球再兴,bAng球华兴,两个都「兴」字的学校都要把学校完全转型成为贵族学校,光荣的传统和历史在他们眼中似乎不重要。经诸多校友多方奔走、呼吁,得到的华兴校方回答却是如此地冰冷:「华兴bAng球队阶段X任务完成,以後华兴不必再背负bAng球的责任,华兴bAng球明年球队将会自动解散。」三十六年的光荣历史就这样蓦然而止,连宣布都不必了----自动解散! 自动解散,多麽让人痛心疾首的四个字。而且这一切还是发生在王建民刚在美国大联盟拿下了历史X的十九胜,以及台湾的中华队刚拿下史上第一面亚运金牌後,照理说会再次激起台湾人的bAng球热啊,可是为什麽,为什麽用当bAng球人用bAng球为台湾写历史得到结果,却是一个无声无息的消失!这只刚替台湾拿下金牌的成bAng队里面,上至总教练叶志仙,下至阵中球员中有五位都是华兴毕业的,这群华兴人拿着历史X的冠军奖牌想回母校,母校给他们的答覆却是「改天再来」,未开的校门好像要跟这群华兴人断绝关系,「改天再来」这四个字怎麽看都像是「不用再来」了。 华兴人黯然了,他们瞬间成了没有籍贯的学生,他们捧着奖牌茫茫然地在yAn明山下徘徊,他们失去了根。同时,四、五年级生的黑白青春也跟着失去了根,台湾的青bAng竟然可以断层的那麽迅速,从现实一路断到了记忆。 身为四、五年级生的父亲甚至绝口不提bAng球了。新起的豪强球队他一个也叫不出口,他没听过西苑和台中高农,也不知道谷保家商和中道中学是哪里的学校;他不知道「绿sE怪物」的高苑出过曹锦辉、林英杰这对「左右护法」,也不知道南英出产了郭泓志这种球速快到世上找不到几个的左投,也不知道台湾也可以有金龙旗这种不输日本甲子园的青bAng赛事,一九九九年堪称台湾的青bAng年。但父亲通通不知道,他的年代还停留在华兴和美和,他怀念着刘秋农和杨清珑,还回味着方水泉和曾纪恩两位教头的对决,那段尘土飞扬的辉煌年代。 华兴要结束了,美和之前也差点撑不下去,父亲他们的时代,似乎也就要跟着画下了句点,他们一起成长,没法分开。华兴走得这麽静悄悄,社会没有为此而激起多大的涟漪。大家看着报导都只是一声轻叹,不知是麻木还是惆怅。还是说,因为他们那一代的记忆已经完全地满足,所以有了心理准备了,他们只是惋惜,却没有任何行动,就这样任由华兴结束。 「北华兴,南美和」,那个属於他们的年代,他们的青春。 虽然结束了,可是至少他们还有记忆,他们至少还可以在梦中听到那「卡卡卡卡」的敲球声。 那我们呢?属於我们这一代的bAng球记忆呢?当很多学校开始在校门口挂上「禁止从事有关bAng、垒的运动」的牌子後,我们这一代的bAng球记忆好像也跟着被禁止了,来不及发芽就被禁止了。到了我们这一代,C场上再也闻不到nongnong的野球风,到底真正有几个人真正拿过球bAng并站在打击区上面,等待着投手出手的那一瞬间?也许有人终其一辈子,连缝线球都没m0过。 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属於我们的记忆吗?父亲那个年代已逝,华兴不再,二郭一庄已远,台湾社会大众的集T记忆,我们这一代的集T记忆,是把眼光从少bAng变成职bAng,一样还是嚷着「一bAng打到美国去」,只是目标从威廉波特变成美国大联盟。当陈金锋用全垒打把自己打到美国後,全台湾的目光进而跟着越洋。陈金锋做到了,他惊天动地的一bAng不像谭信民当年那麽地无声无息,他让全台湾的bAng球选手看到了新的野球梦。也许是命运,一九六八年红叶少bAng开启全台bAng球疯,当年陈金锋赴美拿到的签约金正好是六十八万,不多不少,像是一个定数。 「我们还有陈金锋」!从此之後我们都是这麽想着,只要陈金锋还在打击区上,所有人都是这麽想着。 然而先知往往很容易成为先烈,就像摩西没有到达迦南,陈金锋也没有在大联盟站稳脚步,甚至台湾人在大联盟最具历史X的第一支安打还不是他打的,他的黯然回台把我们的梦碎成一首悲歌,因为陈金锋用他的球bAng帮我们这一代的台湾人建立了太多的美梦。陈金锋是我们这一代的社会记忆。 老一辈的人说没有红叶就没有三冠王,我们这一辈的人则认为没有陈金锋就没有曹锦辉、郭泓志和王建民,更不会有陈镛基和胡金龙。江山一代人才辈出,台湾bAng球的记忆从黑白画面走入了彩sE,不变的是大家还是在深夜的时差里一起作着属於自己这一代的野球梦,台湾的bAng球历史依旧是在写着,一夜一页的写着。 b起父亲他们那一代的记忆,我们这一代的职bAng和成bAng,似乎不再有着「北华兴,南美和」的青春舞曲,也许是因为旅外的资本主义取代了民族情节吧,所以虽然我们这一代的bAng球歌剧仍旧舞不尽,曲不停,可是当我看到高中bAng球联赛的看台上一片冷冷清清时,总觉得我们这一代的记忆,好像还差了一些什麽。父亲的吃惊,似乎在失落之余,还带着那麽点骄傲。 全文完 本文荣获第二十七届双溪文学奖散文组佳作2007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