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若有人兮山之阿 (第1/2页)
“叶老师,你等等我呀!” 被叫作叶老师的男子闻声,真就停了下来,回头看着远处一脸稚nEnG的nV孩,她是才来实习的记者,此次是她第一次跟随外采。 “怎么扛着机器还能跑那么快?”nV孩指了指叶深肩上的摄像机,好不容易赶上了,还在大口地喘着气。 叶深见惯了新人这样,很是不以为然道:“你就是缺乏锻炼,多出来跑几次就习惯了。” 说完,叶深又大步往上走了,在这种深山老林里,一般人空手都走得不如何平顺,更别谈还扛着机器的叶深,但在实习小meimei的眼里,他可以称得上健步如飞了。 其实叶深也不算多么年长,初认识的人都会下意识以为他才刚工作不久,事实上,他做记者已经有5年了,只是他这人Ai拼AiGa0事,所以短短5年,参与过的重大新闻报道已经超过一些入行10年的老记者了。 脚下这片“深山老林”位于川黔交界,行政归属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山上几乎没有路可以走,可见平时涉足的人有多少,此次来这儿拍素材,还请了一位当地人开路,当地人拿着镰刀走在最前,拨开草丛,带他们去寻找那处所谓的深山“泉眼”。 两年前,本地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g旱,一位记者在报道了g旱情况的同时,又自发跟着村里有经验的人深入了山林,为的是寻找水源。 这深山有水源其实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着怀疑态度。 所幸的是,那位记者和几位当地人最终找到了水源,这个过程耗费了不少时间所有人的JiNg疲力尽,磕磕碰碰了不少伤,记者大喜过望之时,却忽然晕倒在地,荒山野岭没能得到及时救治,最终Si亡在了新闻一线。 后来究其原因,不过是连续劳累之后的猝Si。 新闻社希望将那位记者的事迹广为传播,于是有了叶深此行的目的,重走找水源的路,以此成一则有关于敬业模范的纪录片。 忽然,前方开路的当地人大喝一声:“不好!” 叶深立刻停下来问:“怎么了?” “这里有个马蜂窝,你们先别过来了。”当地人似乎不小心砍到了马蜂窝,正考虑如何小心翼翼地撤退,而叶深担心的是会不会引来群蜂的攻击。 实习小妹再一次追上来,正准备歇一会儿却被叶深往后推。“先别过去了,有马蜂窝。” nV孩吓了一跳,立刻后退了好几步,又往前方开路人的方向望了望,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 “叶老师,蜂窝不都应该挂在树上么?” “你啊,该多补点野外知识,只要是通风避雨的地方,都有可能是它们筑巢的地儿,你看前头那密密麻麻的藤蔓、杂草,也很适合筑巢。” 野外知识没补充完,开路的当地人就折返回来了,看样子没有什么大碍。 “好险,就差那么一点点就碰到了。” “那就好,咱们是不是得改道了。”叶深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反正已经在山上走大半天了,顶多再劳累些,累b起被马蜂蛰,显然后者更得不偿失。 “自然得改道,前两年我们进山走过这条路,只是没想到如今都有蜂巢了。”领路的当地人是以为四五十岁的农民,手上的镰刀已经沾了不少草叶和树叶。两年前就是他和当地村支书带着记者深入这座深山的。 换道之后的路较为崎岖,一行人的步伐更加缓慢了。 “快了,就在前面。” 叶深还不忘停下来取一些远景,实习小妹就跟在旁边看着,不时问一些在叶深看来很基础的问题。 “就在这片林子里面。” 一听说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实习小妹立刻情绪高涨起来,拧开矿泉水,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快步跟上了开路的当地人。 叶深不紧不慢,取完景又将机子扛回肩上,这时,实习小妹和当地人已经进入了林子,只听得nV孩一声感叹:“好凉快!这里跟开了空调一样耶。” 又开始少见多怪了,叶深瘪嘴,一路上这实习生见什么都觉得新奇,森林相对lU0地而言,b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冬暖夏凉是常态,此外,丛林里yAn光没法直S,也是一个b较凉快的原因。 待叶深真正进入密林深处时,也不得不心叹一声:确实凉爽,b开空调可舒适太多了。 如果说平时树荫带给人们的凉爽是十分,那常年不见光的密林带来的凉爽就是一百分。 沿着当地人的脚步走过去,便开始听到潺潺的溪水声,二人立刻明白过来,这就是当年他们找到的水源了,开路的人也显得b较高兴,还介绍了一些两年前来此的情况。 “这个水啊,特别清,喝着都是甜的。”言外之意,他希望这二位远道而来的记者可以尝尝这溪水,实习小妹大概是受了从小到大的某种安全教育,对脚边的水很是犹豫,会不会有不g净的东西呢? 叶深则无所谓这些,既然当地人说这水是甜的,那他可要尝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