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5章 药方  (第1/1页)
    又过去了几日。    城内每天都在死人,瘟疫愈发严重,死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时之间人人自危。    就连两个郎中也身患了瘟疫。    眼见形势愈发严重,一些郎中起了逃跑的心思。    他们本就是小县城的赤脚郎中,没几把刷子。    你让他们治疗一些风寒头疼脑热还行,治疗瘟疫这种事情。    属实有些赶鸭子上架,逼着母猪上树了。    “唉!”    深夜,李麻子深深叹了一口气。    其他郎中有的已经放弃了,有的正在谋划着逃跑的事情,有的则装着生病了.......    医者仁心!    李麻子自幼遭受过这种身患疾病的滋味,所以他对于那些病人十分感同身受。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仁心也。    在李麻子看来,作为医者。    最大的奖赏往往不是锦旗,不是那些物化的东西。    而是一个又一个病人的痊愈,是患者与家属发自内心的微笑。    只是如今.......    李麻子揉了揉发昏的双眼,一种无力感蔓延到了他的裙身。    或许这就是一名医者的心痛与无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病人死在自己面前。    这对一个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    火光一跳。    李麻子抬起头,咧嘴一笑。    “李兄也来了?”    不同于其他人对于李平安的态度,李麻子倒是十分敬重这个瞎眼郎中。    归其原因,在其他郎中唉声叹息,商量如何自保的时候。    只有李平安专心寻找着病方。    李平安道:“月色不错,我想着出来逛逛,这么晚了李大夫怎么还在这儿?”    瞎子也能看见月色?    李麻子忽略了这个疑惑,说道:“我再看看以前的医书,想着能不能找出一些之前没发现的东西。”    屋内,唯一一支已经发黄的白蜡烛,散发着昏暗的火光。    “天色这么晚了,李大夫还是应该早注意休息才是。”    李平安递过去一杯酒,“喝口酒提提神。”    李麻子道了声谢,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叹了一口气,苦笑道。    “每天都有人死去,身为医者我怎么能睡得着啊。”    李平安微微摇了摇头,“据《大隋史》记载,大隋曾发生过131次大规模瘟疫,每一次都是十室九空,尸横遍野。    前朝的规矩,一旦有瘟疫,就会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若是控制不住,那就一把火烧了,免得夜长梦多。    大势所趋,李大夫一个人的力量又能做得了什么?    不如学那些郎中趁机溜了,或许还能免受牵连。”    李麻子一愣,望向李平安。    脸色已有了几分愠色,郑重地说道。    “老夫救人并不是为了改变什么,而是为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求医的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不留余力地救他一命。    因为我想救,因为我能救,“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也有些虚弱。    屋内,最后剩下的半截白蜡芯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光泽,似乎是做着最后的挣扎。    并不浓烈,却很明亮。    李平安淡淡一笑,“多谢赐教,告辞,希望李大夫日后亦能初心不改。”    说罢,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李麻子放下医书。    转个头的功夫,却看不见对方的身影了。    他走到门边,四下望去。    月色明亮,一片寂静。    ......人呢?    对方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    李麻子怔了怔,忽然觉得浑身上下有一股暖流在流动。    紧接着原本虚弱的身体,似乎重新恢复了力量。    身为医者,李麻子对于自己的身体尤其的敏感。    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见了鬼了!!    这是怎么回事?不会是回光返照吧?    李麻子打消了吓人的念头,正准备重新回去,医书。    却忽地发现了医书中,不知何时多了一张药方。    “这....!?”    李麻子连忙展开。    半晌后。    李麻子恍然大悟地一拍大腿,猛然站了起来。    脸上忍不住的露出兴奋之色,握着那张药方如获至宝。    “是极!是极!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良久,李麻子从兴奋中回过神来。    回想起方才李平安说的一番话,又发现药方背面还有一句话。    “莫要寻我。”    李麻子猛然醒悟。    是他!?    他...他叫什么来着。    李麻子这时候才想起来,对方从始至终都没有提起过名字。    众人也只管他叫瞎子。    李麻子怔在原地。    ............    数日后,患者的身上的病症已减轻了不少。    看着一个个病人躺在一张厚厚的稻草垫子上,从死亡的边缘中逃了回来。    李麻子如释重负。    对症下药之后,感染瘟疫的患者得到了救治的方法。    随后采用艾草薰、饮洒雄黄酒、艾叶酒调制的药水在疫区大规模喷涂,从而减少疫病继续传播的可能。    很快,这些办法的效果就开始显现。    这日,李麻子刚准备出门。    便见一群百姓一窝蜂地堵在屋外,他们三五成群,有的提着袋子,有的拿着粮食,水果,青菜。    甚至还有大户送来了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    “悬壶济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